读书笔记——《输出式阅读法》

作者: [日]尾藤克之

发布日期:2023年8月10日

干货不多,属于作者自己所说的流行书分类,通读一遍,摘录一些也就罢了。

读书可以缓解精神压力。

听舒缓的音乐可以缓解压力61%,喝咖啡缓解54%,散步缓解42%,玩游戏缓解21%;而读书可以缓解68%,是所有活动中最有效的。另外,研究人员还发现,人只要连续读书6分钟,精神压力就可以缓解三分之二。

怎样才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呢?

1.写读书日记。

2.先从轻松的书读起。

3.把书放在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。

输入与输出

读书,是输入,而说、写是相应的输出。没有良好输出的输入,是毫无益处的输入。

  • 输入
  • 为了进行有效输出,理解书的内容是基础。该怎么做才能更好、更深入地理解书中内容呢?

    • 掌握读书的技巧。
      • 学会勾画和批注,读完一本书不能让它依然干净。
        • 读书时只要产生想法,立刻就写下来,而且直接写在书上。
        • 读第一遍的时候,都用黑笔,
        • 读第二遍的时候用红笔。
          • 这样每次读的时候,省去了在红笔和黑笔之间转换的时间,勾画、批注起来更流畅。
          • 另外,对比黑、红两色的勾画、批注,就可以看出我在两次阅读过程中理解发生的变化。
        • 读完一本书之后,再看一遍自己的勾画和批注。回头再看一遍自己当初重点阅读的地方,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象,让它们永久烙印在头脑中。
        • 没有时间回头再看第二遍,但至少可以再看一遍自己的勾画、批注。这样的回顾过程,让我们对第一次读到的知识点加以整理、吸收。让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外部信息,而变成属于自己的、有温度的内部信息。
    • 所读的书不要超越自己理解能力的范围。
    • 书本身的内容质量不高。则需要选书。
      • 与畅销书和流行书相比,优先选择少有人读的书。
        • 畅销书和流行书是大多数人读的书,这种书读多了,容易和大家形成差不多的思想,从而失去创造力。就像我们的身体是由摄取的食物构成一样,我们的思想是由所读的书籍造就。
      • 明确“自己想通过读书获得什么”,然后再选书。
      • 读原著。
  • 输出
    • 为什么要输出?
      • 如果只有输入而不进行输出的话,我们改变的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,而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。
      • 到底什么是输出?其实就是向外“发送信息”和“采取行动”。
      • 通过分享,让知识留在头脑中。
        • 若要把信息分享给别人,自己必须深刻理解这个信息。当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经过充分咀嚼,多次反刍,能够解释给别人听的时候,我们就初步具备了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。
    • 先写结论
      • 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清文章的宗旨。
        • 让他们可以做出判断——是否有必要继续读下去。这样可以防止读者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读不感兴趣的文章。
      • 准确传达给读者自己要表达的。
        • 一开头,读者就看清了我们的观点,再通过后文的解释说明,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。
    • 熟练掌握用3行(100字)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。
      • “欲知后事如何,请移步https://……”😂
    • 学会讲故事。
      • 当文章达到1000~1500字的时候,除了清晰的观点之外,还要具备完整的故事。
      • 要想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,最初就要把终点(目的)设置好。
        • 没有目的,文章就没法完结。
        • 中途可能触礁,无法抵达终点。
        • 中途发现矛盾,写不下去了。
      • 加入一些不可或缺的要素:时间轴和起伏。
        • 起伏是指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。把自己的共鸣写得足够充分,可以提高文章的感情饱满度,也能提高表达的精准度。
    • “推敲法”。以读者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审视和批评。
      • 隔天再来读自己写的文章。
        • 更加冷静、客观地看待自己写的文字,也能找到问题所在,把文章修改得更好。
      • 打印出来再读。
      • 出声朗读出来。
        • 让错误无处遁形。
        • 朗读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感觉。通过视觉、听觉两种感觉来确认自己的文章,可以大幅提高推敲的精准度。
        • 如果有人可以帮忙就更好了,让他读给我们听。对方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,对文章没有预设立场,也没有作者的主观感情。他读,我们听,能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。
    • 通过读书和输出,重新审视自己。
    • 输出的结果,是让我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我成长感。